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消费指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质量管理

江苏:推进质量提升行动打造质量发展高地

2020-11-12 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作者:佚名

  过去的一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场监管总局的有力指导下,江苏省质量提升行动向纵深推进,质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省委、省政府对质量提升行动高度重视,成立质量发展委员会,由省长吴政隆担任主任,统筹推进质量发展规划制定、质量强省建设、质量品牌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规格更高、权威更强、力度更大,各设区市、多数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相应机构,为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大质量”工作机制日趋完善;省长吴政隆主持召开全省质量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委、省政府印发《江苏省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坚持提升“点”,以开展“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行动为抓手,推动708家企业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巩固“线”,联合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启动轨道交通、电梯等13个产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拓展“面”,针对72个重点行业、156个重点产品,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质量提升行动;阳光集团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实现江苏省零的突破;扬子江药业等7家企业和泰州市人民政府、南通师范附属小学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江苏名列31个省(区、市)之首,全国137个城市前10位中,江苏占据5席;徐州市出台了全国首部质量促进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江苏质量智库,加大首席质量官培训力度,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缺陷产品召回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是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组建后全面履职的第一年,我们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交汇点,站在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工作新起点。2月底召开的全省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江苏质量发展工作将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监管,助力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认真落实“守住底线、营造环境、规范竞争、提升质量、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质量工作。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

  质量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标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推动质量发展的主要职能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质量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质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推动质量提升,是中央和省委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提出质量强国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谈发展必谈质量,谈改革必谈质量,“质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指出,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质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谋划和推进。省委书记娄勤俭明确要求以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瞄准超越国际标准定位谋划建立江苏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建设质量强省,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质量保障。省长吴政隆年初到江苏省局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强化标准引领,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陆续印发了《关于加快质量发展的意见》《江苏省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提供政策保障,是推动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重点难点,积极主动作为,以扎实行动推动江苏省质量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二)推动质量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江苏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基础。比如,德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是靠高质量的“德国制造”支撑起来的。全球共有2734家“隐形冠军”,其中德国就有1307家,占总数的47%。江苏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让江苏制造、江苏建造、江苏服务和江苏品牌成为高质量的鲜明标志。从江苏省实际情况看,虽然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和开放型经济大省,但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中低端。全省现有市场主体945万户,其中企业327万户,但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企业、拥有发展活力的小微企业集群还不多。去年,科技部发布了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164家独角兽企业中江苏仅占7席。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有37个品牌入选,江苏仅有1个品牌上榜。这充分说明,江苏的质量提升工作任重而道远,迫切需要通过人才吸引、研发投入、工艺提升、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多种途径,加快实现产品升级和服务提档,为江苏企业攀登“微笑曲线”高端增添新的动力。

  (三)推动质量提升,是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是这次省级机关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部门,“三定”方案赋

  予省市场监管局宏观质量管理的重要职责,涵盖了质量政策、质量强省、质量基础、质量奖励、质量品牌等诸多工作。省局29个处室,其中与质量工作紧密相关的内设机构就有6个(质量发展、计量、标准化管理、认证监管、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其他内设机构如审批、信用、稽查等,也都与质量工作密切相关。质量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与市场监管体系深度融合。质量工作抓得好,从源头上管好产品和服务质量,市场秩序就好,监管压力就小;反之,质量工作抓得不好,大量低劣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市场秩序就差,监管压力就大。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管市场就是管质量。高质量发展是政府工作的主旋律,我们必须在质量提升工作上有更多的思考,有更大的作为。同时,“大市场、大监管”的体制,奠定了“大质量”的工作基础,为深化质量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强化质量综合监管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在市场综合监管框架下,质量工作可以更好地融入市场主体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监管,与市场主体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全环节监管,整合监管资源,强化监管合力;可以更好地对接竞争、广告、价格、知识产权等全方位监管,强化综合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运用许可审批、数据分析、风险监测、信用约束、执法稽查等全链条监管,进一步提升质量工作的层次和成效。可以说,在新体制下,质量工作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质量”是市场监管“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非常重要的一块,既承担着保障质量安全“守底线”的重要职责,又肩负着推动质量提升“拉高线”的重大使命。守底线守的是质量的底线,拉高线是提升质量、创造品牌的高线。要充分运用新的体制机制优势,积极推进质量工作和市场监管的深度融合,努力把新形势下的质量工作抓实抓好。

  在新起点上扎实推进质量工作创新发展

  市场监管改革后,市场监管人将紧紧围绕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以更宽视野、更新思路、更实举措,树立“大质量”的理念,进一步加大质量工作力度,共同推动全省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首先,强化组织领导。质量工作是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多方参与。各设区市、县(市、区)均应成立质量发展委员会,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督察考核,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凝聚推动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将把质量发展组织建设情况纳入对各个市县局考核内容,要依托这一平台,持续推进质量强市、强县示范创建活动,使质量提升成为区域、行业、企业的共同行动。各地的质量强市、强县工作抓好了,质量强省就有了坚实基础,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有了保障。大力宣传党和国家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深入报道江苏提升质量的丰富实践、重大成就、先进典型,讲好江苏质量故事,推介江苏质量品牌,塑造江苏质量形象。将质量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质量公益宣传,提高全社会质量、诚信、责任意识,丰富质量文化内涵,促进质量文化传承发展。提请党委政府把质量发展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院校教学计划,让质量第一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发展理念,成为领导干部工作责任,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

  其次,强化示范引领。发挥优秀企业和个人的榜样带头作用,引导全社会追求卓越,努力形成江苏质量优势。一方面,要以争创“中国质量奖”为抓手,打造“质量高峰”。中国质量奖是国家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获评“中国质量奖”,是企业质量领先、技术创新、品牌优秀、效益突出的象征。在前3届“中国质量奖”评选中,江苏省获得提名奖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获得正奖的企业比较少,这和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奖评选工作,对实施质量奖励制度、树立质量标杆寄予厚望,对争创“中国质量奖”提出了明确要求。江苏质量发展基础扎实,徐工集团、扬子江药业、好孩子儿童用品等一批企业都具有良好的争创潜力,要帮助具备条件的企业“量身定制”争创方案,提高争创实效。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江苏省质量奖”工作机制,形成培育梯队,厚植争创基础,在质量“高原”上进一步打造质量“高峰”,引领更多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以“江苏精品”认证为抓手,构筑“质量高地”。去年,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名牌评选认定活动清理工作,要按照市场监管总局要求,明确政府职能边界,坚决停止名牌评选认定活动,避免为企业背书,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品牌战略推进机制。开展“江苏精品”认证是江苏省局今年的重点工作,这项工作已列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回访调研督查事项,写入省政府文件。要按照标准化引领、第三方认证、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精心谋划“江苏精品”认证制度,制定一批高于国家标准的江苏精品标准体系,培育一批“江苏精品”品牌企业,使“江苏精品”在消费者中记得住、传得开、卖得好、效益高,让“江苏精品”成为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金字招牌”。

  第三,强化推进措施。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去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制定了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实施十大重点工程、落实5项主要措施,确保综合质量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年初,省长吴政隆、副省长马秋林到江苏省局调研时,都强调要把质量提升行动作为重要抓手,在提高江苏产品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工作载体,全力以赴把这项工作落实到位。突出重点领域抓推进。在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前沿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全省100个行业、300个产品、600家企业质量提升。各设区市要选取不少于3个、各县(市、区)选取不少于1个本地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争取在一些基础较好的重点领域实现质量突破,推动江苏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实施“四个一”质量提升工程,即:建设一个特色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一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服务一批中小企业质量提升,服务一批特色产业企业,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聚焦关键环节抓推进。实施“一品一策”“一业一策”,对影响重点产业和优势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环节,开展质量诊断,找准比较优势、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研究制定突出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组建政产学研检联盟,集中力量开展质量攻关,努力攻克一批影响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立足源头管理抓推进。高质量产品首先是生产出来的。提高产品质量,主体在企业;质量出问题,主责也在企业。必须紧紧依靠企业,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狠抓质量兴企、质量强企,从源头上提高质量水平。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培优扶强,对大中小型企业要因势利导、分类施策,落实精准质量帮扶措施,指导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

  法,把产品和服务做好做细做精,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另一手抓打假治劣,守好稽查执法这一市场监管链条中的最后一道关口,始终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和经营假冒伪劣行为,做到打得狠、打得严、打得紧、打得快,保护企业提升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企业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对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如果对假冒伪劣听之任之、任凭其发展,势必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从这个角度来讲,“打假”就是“保真”,就是营造好的营商环境。

  发挥新体制优势推动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给质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要牢固树立“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工作理念,认真研究市场监管框架下的质量工作,主动适应新体制、发挥新优势,推动质量工作有效落实。

  一是注重系统谋划。机构改革后最大的优势就是“通”。立足新的体制机制,坚持“打通贯通融通”,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沟通顺畅、齐抓共管的内部“大质量”工作格局。工作领域要打通,将质量工作嵌入市场监管的各个业务领域,密切与执法稽查、信用监管、质量监管、新闻宣传等业务的联动配合,强化问题会商、横向协同,实现工作衔接和有机融合,由传统的分段式、分领域专业管理向综合性、全链条管理转变,把机构改革的成效更好地体现在推动质量发展的合力上来,这也是检验我们机构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工作手段要融通,依托市场监管部门对市场主体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监管的优势,强化质量管理的叠加效应,尤其要牵住质量诚信这个“牛鼻子”,完善质量信息披露机制,实施质量“黑名单”制度,让优质产品畅行无阻,让劣质产品寸步难行。工作信息要贯通,依托一体化市场监管信息平台,推进质量管理信息与准入、信用、监督、投诉、稽查等各类信息的归集共享,在此基础上开展大数据分析研判,深入分析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更好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切实提高质量工作的针对性。特别是要加强产品质量合格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公众服务质量满意度等质量指标的研究和应用,形成具有高时效性、高含金量的质量分析报告,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尤其是抽检监测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更多关注不合格率和不合格产品,重点研究不合格问题出在哪里、怎样改进和加强监管等,把抽检监测作为发现和解决产品质量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是注重整体推进。质量发展包括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开展质量安全管理、加强质量基础建设3方面的主要任务,要把质量安全管理和质量基础建设放在质量发展全局中一体推进,形成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质量安全管理要兜底托底。质量发展要从过去单纯的“正向激励”向“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并重转变,统筹运用好产品伤害监测、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和调查、质量担保、缺陷产品召回等职能,督促企业加强质量安全管控,形成推动质量发展的倒逼机制。加强质量安全信息归集分析,坚持问题导向,深挖内在根源,找出质量短板,完善制度措施,从根本上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质量基础设施要互联互通。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质量技术基础。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计量规范质量控制,认证认可建立质量信任,检验检测衡量质量水平,这四大基础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围绕质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要加强质量技术服务的供给,进一步整合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技术资源,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企业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提供组合式、打包式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三是注重基础保障。做好新体制下的质量工作,制度建设是基础,能力提升是保障,人才培养是关键。要在法规建设上下功夫。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加快推动《质量促进法》《质量安全法》等立法工作;在地方质量促进立法层面,深圳市和徐州市已经走在全国前列,要加快推进《江苏省质量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加强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为完善全省质量提升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在能力提升上下功夫。质量工作“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需要专业化能力作为保障。要有本领恐慌意识,对新科技、新模式保持高度敏感、超前研究,不仅要学习质量发展专业知识,也要更多了解经济、科技和其他业务工作,不断增强质量工作水平和服务发展能力。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系统干部轮训一遍,要把质量发展培训作为全系统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首席质量官制度是江苏首创经验,也是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制度。目前,江苏省拥有近万名首席质量官,数量已经很庞大了,但如何用好这支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坚持培养和使用并重的原则,不仅要培养好,而且要使用好,要充分发挥好的专家作用、智囊作用和纽带作用,搭建首席质量官联盟,定期组织交流,分享管理经验,为质量提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做好新形势下的质量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奋力谱写质量强国建设的江苏篇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应有的贡献。